close
■王安石變法失敗於1076年離開官場,1084年蘇軾訪王安石同遊數日,蘇軾寫下《次荊公韻四絕》:「騎驢渺渺入荒陂,想見先生未病時,勸我試求三畝宅,從公已覺十年遲。」

■宋史評蘇東坡文章雄視百代,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,1079年其詩文被控抵毀神宗而入獄,此即烏台(御史台)詩案,獲釋後貶黃州,1084年前往汝州途中與王安石在金陵會面多次。

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每逢過年我們總會聽到一首詩:「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,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」這是王安石於熙寧三年所作,距今九百多年,但如今讀來,年節歡樂之情仍躍然於紙。

事實上,這首詩還有另一層寓意,鑑於士大夫對新政謗議沸騰,王安石刻意在春節以新桃換舊符來宣示變法之必然。為堅定朝廷變法意志,王安石更向宋神宗直言:「天變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」

他說:「流俗之人,罕能學問,故多不識利害之情,而於君子立法之意有所優良徵信不思,而好為異論。若人主無道以揆之,則必為異論眾多所奪,雖有善法,何由而立哉。」寥寥數語已道盡變法成敗之所繫。

王安石變法 難抵流言

遺憾的是,王安石的變法思維終究抵不過漫天蓋地的流言,荒唐到連天災也可以歸罪於變法,熙寧七年(1074年)春天大旱,饑民流離失所,反對黃金泡菜者將《流民圖》進呈御覽。理性終究不敵悲情,王安石兩度罷相,變法八年以失敗收場。

本次變法不論是青苗法、募役法、均輸法、市易法或方田均稅法,其目的皆在於減輕農民負擔,讓特權階級擔起應負的責任,並終結富戶盤剝農民的高利貸。這原是穩定社會,改善財政,振興經濟的良策,但由於牴觸了特權階級的利益,在中央頻遭掣肘,加以地方官員為求表現,美化數字而扭曲新政的精神,遂使得變法的美意盡失,反而招來民怨。

北宋變法給我們的啟示是,改革要成功,一不能聽信流言蜚語半途而廢,二不可落入數字管理的陷阱以致違背改革初衷。十多年來我們政府也在變法改革,但由於決策者舉棋不定,至終每每功敗垂成,其中年金改革、老農津貼改革已停滯多年,而復徵證所稅,房地合一等賦稅改革也已名存實亡,另兩岸服貿、貨貿協議更因政治紛擾而全然失焦。

馬政府執政之初,慨然有再造經濟奇蹟之志,但由於決策搖擺,遇事妥協,加以在野陣營連年杯葛,如今改革停滯的停滯、失焦的失焦,大事無法決策,小事聽憑網路意見、難事則全部留給下一代來決定,幾與北宋黨爭後的結果無異。

政治鬥爭對國家傷害大

過去曾反對新法的蘇東坡歷經烏台詩案,深刻體認政治爭鬥對國家的傷害,於元豐七年(1084年)拜訪隱居南京的王安石,慨然嘆道:「從公已覺十年遲」,然而遲的不只是蘇軾,而是改革的契機,新舊黨爭讓北宋遲延了改革,國勢日益衰頹,四十年後靖康之難,遍地烽火,讓王朝走入歷史。

台灣近年經濟停滯,內閣決策搖擺固該負最大責任,惟在野陣營羞辱閣員、杯葛議事極盡反對之能事也難辭其咎。政治紛亂如此,有時我們不禁想問:我們還同屬一個國家嗎?政黨利益難道比國家利益重要嗎?

台灣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,已陷入永無休止的政治紛擾,我們還有多少十年可延遲?若不儘速改變這個扭曲的生態,「從公已覺十年遲」的北宋國勢,重現於台灣恐不遠矣。

白金回收

arrow
arrow

    andr447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